找回密码
 注册会员
查看: 10959|回复: 0

【伊斯兰教中国化】道本同源——文殊道共

  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5-3-1 14:32:2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gzh封面1.jpg


(三)道本同源


1、文殊道共

【原文】

       回儒经书,文字虽殊①而道无不共,语言虽异而义无不同……证集②儒书所云,俾③得互相理会④,知回儒两教,道本同原,初无二理⑥。何必拘泥语言文字之末,而疑其有同有不同耶?
       ——蓝煦《天方正学·自序》《清真大典》第17卷141页

【注释】

①殊:不同。
②证集:参照、参证。
③俾:使。
④理会:理解、汇通。
⑤道本同原:道理有共通的源头。
⑥初无二理:本来、从一开始就没有不同的道理。

【译文】

       伊斯兰教经典与儒家经书,文字虽然不同,但道理却是共同的;语言虽然相异,但义理却不无相同……参照儒家经典所讲,相互体会,彼此会通,就知道伊斯兰教和儒家学说,它们根本就是一个源头、一个道理。又何必拘泥于语言文字这些细枝末节,而怀疑伊斯兰教与儒家相同或者不相同呢!

【诠释】

       这段文字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。其一,认为伊斯兰教与儒家学说,虽然文字和言语不同,但所讲的本来就是同一个根源和道理,这是一种宗教或文化求同。其二,作者还分享了获得和保持这一求同的方法,这就是拿来伊儒两家经典仔细互参,对照理解。

      《论语·述而》讲:“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?”作者显然是求同而得同了。实际上,运用这段文字的方法会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,即求同而得同,求不同而得不同,这其中的关键是求什么,即求的初心是什么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伊斯兰教和儒家学说,确有相同,这自不必多言。作者的初心是在两者间求同,所以,当得出两者间根本上相同、细微末节不同的结果时,就告诫人们,只要关注根本相同就可以。这是何等的初心,何等的善意!不同宗教或文化,求同就有利于处理好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,求不同就有可能有害于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。

       当今社会,伊斯兰教信仰者应该本着求同的初心,传承和发扬爱国的传统,首先做一名坚定的爱国者、一个守法的公民。长期以来,党一再强调伟大祖国认同、中华民族认同、中华文化认同、中国共产党认同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,在此倡导之下,保持求同的初心,正是中国伊斯兰教信仰者应该做的事情。

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类述】

①《论语·阳货》: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。
②卢谌《赠刘琨》:爰造异论,肝胆楚越,惟同大观,万殊一辙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会员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圣传真道网

GMT+8, 2025-3-25 23:25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