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(一)获得恩典的礼节的认知和思维模式的解读:
一.外表的礼节
跟随者在“两海汇聚”(见古兰经18章)即引导者与跟随者同在时,跟随者不敢正视引导者,如皇王前的逃奴,要谦卑至极。不随便坐下,没有询问就不能随便询问,除非是属于教门、教法、道乘的问题,对于私事和没有价值的一些事情,在传承中是不容许随便询问,也不准许随便开口说话,也不可以与同时在场的其他人交谈说话。即使是在场的谢赫、热依斯都须保持沉默,表现出谦下服从、敬重、恭敬的礼节,坐的时候必须正对着朝向他而坐。不能歪身背向而坐。与替位者交往时应该视为圣门弟子与圣人(祈主福安之)之间的交往,穆斯林与圣门弟子之间的交往。
在这种礼节下,就打开了与穆圣(祈主福安之)交往的“真梦的门”。其经典根据是:穆圣(祈主福安之)说:“我教生中的学者们如同以色列的圣人。”又说:“学者是万圣的继承人。”又说:“群众中的学者如同教生中的圣人。”
这三段圣训在奈格什板迪的传承里面,作为遵守教法,认识真主的真正学者,所须尊守的礼节条件。声音不能抬高到压过了毛拉、导师、父母。这种人他的善功是被作废的。而他们自己却不知道。这是《古兰经》中真主对圣门弟子的礼节的要求。更不能反客为主。否则他就违背了礼节。
但在哲合忍耶教门里面,这个外表的礼节就放的比较宽,准许询问任何问题,包括教门的事情,私人的事情,世俗的事情等各种各样的问题,都允许跟随者向他们的引导者提问。但是要注意场合,在公众之中,只准许谈公事,谈教门。在私下,可以平等的就各种问题进行询问。包括在街上遇到引导者,他们可以打招呼,说色俩目,可以询问问题,可以交谈。这些都是允许的。对于声音压过引导者之人,不加以阻止,而只是加以劝化,让他们注意这些礼节。所以在哲合忍耶的传承里面,这套外表的礼节不是很严格,不像圣人(祈主福安之)和圣门弟子之间那样严格。有一定的民主性。
但对于三种人则不在这个礼节范围内:
1.驮经的毛驴——在《真道隐秘》中有鉴别方法,当你见到一个学者,你跟他说,你的学问超过所有的人,你已经无人能及了,这时,他如果说:我只是真主的一个奴辈,我所知道的只是沧海一粟,人外有人天外有天,那这个人他是真正的学者,那你就得必须敬重他。如果他一听,就高兴,就沾沾自喜,那他就是驮经的毛驴子。如果你见到一个学者,你跟他说,某某地方有一个人,他比你更有学问,比你更有遵守,他说,你告诉我,他是谁,我一定去拜访他,这个人他就是真正的学者,我们就得尊重他。如果他听了这个话以后,他就生气,不高兴,加以否定,那么这个人他是驮经的毛驴子。
2.口是心非——嘴里讲的都是教门,讲的都很好,但是对于妻室儿女,父母亲戚,邻居朋友,他并不是照经办事,他就是口是心非的人,而且这种人,他不守约会,他跟人答应的事答应的很好,但是做的却不是他所答应的那样。说的和做的不符合,有出入。一个学者如果有了口是心非的毛病,他就不属于真正的学者。
3.有口无行的假学者——这种人光有语言,说的很好,却没有行为的表现,《古兰经》中有明文说:你们为什么光说不做呢?这种人是被谴怒的,这些人都被称为是假学者。正如真主所说:“你们读经之人,怎么劝人行善,而忘记了自己,难道你们不了解吗?”(2:44)所以他们就不在这个“礼节”内。
二.内里的礼节:
凡是漫不经心、心绪不宁,遇上了逆境阻拦,受到考验、疾病、灾难、致残,他就发生了糊涂的想法,甚至存有憎恶的心情,这些都会使他的引导者的心与他分离开。所以在内里的礼节上,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,都作感谢之人,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,是健康还是生病,顺心还是不顺心,任何时候都感谢真主。
任何时候都服从真主,顺从真主,驯服真主,满意真主的心情,任何事情,只要是真主的意愿,作为奴辈都喜欢,都满意,你叫奴辈进天堂,奴辈感谢你,你叫奴辈下火狱,奴辈也感谢你,只要是你为主的意愿,奴辈都心甘情愿,心满意足的接受,保持了这样一种心态,他就具有了内在的礼节,遵行了内里的礼节。
奈格什板迪的这个传承事实上也是一种护教学,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情,发生矛盾的事情,不高兴的事情的时候,他都把他归结在个人的身上,而不归结在他的导师引导者身上。这样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就逐渐从他的记忆中消失。如果做不到这一条,他的引导者对他的记忆就会逐渐的减少,甚至消失。因分心往往会导致他从引导者的视线和记忆中消失。
他只要是真正的引导者,他的跟随者在他的心中都有一块地盘,都有一块记忆、居住之地存留。所以凡是在引导者心中有一块地盘的人,他才是一个跟随者。它的比喻是,一个人从九层天上坠下跌得粉身碎骨、丧失生命的损失,都没有比从引导者的心上跌倒之人的“灭顶之灾”更为遭难和不幸。因为,从引导者的心上跌倒,就是他已经从真主的观看上、关注上消失和死亡。那么他的灵魂和他的信仰也就已经死亡了。这是内里礼节方面最大的损失和后果。
所以,在穆勒师德和穆勒迪的“两海汇聚”时要聚精会神,心怀喜爱,恭敬尊重,以自己的心来朝向他的心,以等待、期盼、望想他的关照。那么关注的心情就会充满在跟随者的内心里边。注视的心情是跟随者向真主求内在的特恩——此时“真爱”的品德就会油然而生。他就得到了坚定信仰并寻求到充满宇宙特恩,得到一种无形的、无感觉、无感受的真恩惠福的灵感,这种恩典就是真主已经使我足之够矣,真主已经使我心满意足的这么一种心态。
这就使他在诚信里面感到甜美,得到恩典。凡是因诚信能得到的恩典,先都是无形无征兆,尽管是无感觉、无感受的,这种特恩好像是他在穆圣(祈主福安之)面前是一个诚信坚定的合格的跟随者,他就进入到真主的道路,加入到圣贤们的行列里了。同样在继替之人面前也能得到真主同样的恩赐。这一切只是凭着真主的独慈和喜爱穆圣(祈主福安之)的情分上,恩惠才能到来。
这种感受不可言传只能意会。他就经常具有一种期待和导师相会相见的期待的心情。在和导师见面时,在心境相合之后,他相会停留的时间不能太长,事毕即返回,言毕必归,以免贪恶而产生为难和讨厌。因为物极必反。在这种传承下,就形成了一种心态和心情的模式,就是所有的事情都感谢真主,所有的事情都遵行在注重内心的心境和心情里面,就是心满意足的心境。 |
|